斯坦福 CS448B 05 二维空间
· 阅读时间约 8 分钟
TLDR
本文包含我对斯坦福 CS448B(数据可视化)课程的笔记,特别关注第五讲关于二维空间的内容。我将讨论空间在数据可视化中的重要性、背后的原则,并探索各种数据可视化技术,包括使用指导元素、表达性、有效性、对比和模式感知的支持、数据分组和排序、数据转换、减少认知负担以及一致性。我还将介绍各种图表类型,如折线图、柱状图、堆叠面积图等,提供示例并讨论它们的设计考虑因素。

原文
笔记
课前思考
- 我们如何知道该使用哪种类型的可视化?是否有一些一般原则引导我们选择柱状图而非饼图?不同标记类型和视觉编码的心理学原理是什么?
- 是否存在一种标准/科学方法,图形设计师应该据此探索、迭代和最终完成他们的设计?
- 关于周三讲座中的社交网络图,包括节点-链接、链接排序矩阵和非排序矩阵视图,"是否有其他算法可以帮助突出数据中的特定模式?"
- 关于公开(Twitter)与私人(学术)数据可视化评论,以及人们在 COVID-19 疫情期间如何更加关注数据可视化:"读者的目标是否与设计师的目标一致,如果不一致,这将如何影响用户获得的洞察力以及重新设计过程?
是否公平地只依靠专家?此外,作者如何向用户传达他们的目标?

图表和线条

填充空间
尽可能以最高分辨率显示数据
不用担心显示零点
